本网讯(历史学院 姜礼范)4月25日下午,历史学院世界史教职工党员于振洋应邀做客“大先生讲堂”,于文典楼B108报告厅作了题为“历史学研究中的AI使用规范与文献获取”的专题报告,旨在引导研究生在论文写作中正确利用AI,拓宽文献获取途径。本次讲座由历史学院硕士生导师尹蒙蒙主持,2024级全体硕士研究生到场聆听。
于振洋首先点明了人工智能技术对当下史学研究领域的革新作用。人工智能技术不仅便于快速检索、挖掘历史文献与精确分析、总结历史数据,而且能为跨学科研究提供新视角与新路径。但于振洋也强调,AI终归不是万能的,不能代替人脑思考,因此在进行史学研究时只可将其作为工具应用,不能依赖AI等人工智能产品。于振洋谈到,学院目前是支持硕士生在进行科研时善用AI等人工智能技术的,但同时也会在论文审核阶段加大AI查重力度,希望同学们恪守学术道德,坚持独立思考,慎用人工智能技术。
接着,于振洋向同学们介绍中国知网、Jstor、Achieve等史学文献检索网站,并演示如何通过这些网站检索文献。其中,于振洋尤其建议学生们要多多利用国家、省、市与各高校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善用各图书馆的馆际互借功能,从尽可能权威的途径,获取符合自身研究方向的文献资源。
最后,于振洋结合自身治学研究经历,向学生们讲述如何建立自身熟悉的史料检索体系。他认为史料搜寻并非易事,是一个漫长且艰苦的过程,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积极寻找,同时也要不断总结积累,如此才能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史料资源库。于振洋强调,史学研究既要立足于历史文献,也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因此一定要一边查阅史料一边进行思考。唯有抓住阅读文献时产生的灵感,辅以现代人工智能技术,才能创作出符合现代学术要求的历史学论文。

朱晓华对于振洋的讲座进行了高度评价,并再次向同学们强调要规范运用AI技术,遵守学术规范,切莫触及红线。此次讲座既向研究生普及了论文撰写的应用规范,帮助学生正确认识AI技术的作用,还为学生介绍了文献的获取路径。引导研究生充分认识到AI技术的工具作用,恪守学术道德规范,提升文献获取和利用能力,切实提升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此次大先生讲堂由研究生党支部与世界史教工党支部联合举办,是支部共建,协同育人的有效举措。
于振洋,博士,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世纪英国史研究,研究方向侧重于经济社会史。在《史林》《史学集刊》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多篇被《世界史》《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出版译著《霸权公司:公司统治世界三百年》,署名撰写《中国大百科全书》 (第三版)“英国史”等词条。 曾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上海市超级博士后资助计划等多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