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历史学院 周静)11月27日下午,历史学院在B106教室举办首届博士生学术沙龙,本次沙龙为明清史研究专题,本次沙龙由历史学院副教授林生海主持,历史学院院长刘道胜担任点评嘉宾,2023级中国史博士汪奔、曲晓红、张小健担任主讲人,中国史教工党支部副书记朱小阳等20余名师生参与。
沙龙首先由汪奔主讲,题目为“慎终追远:清至民国时期徽州民间金银袋簿的祭祖功能与族谱化趋势”,汪奔首先解释了“金银袋”“金银袋簿”的概念,并详细介绍两者不同之处,金银袋形状如现代信封的纸袋,在清明祭祖时,装入冥钞等物品进行焚烧;金银袋簿为徽州民间祭祖活动中所使用的记录文本。随后,他指出金银袋簿的名称主要分为功能类、族谱类、雅化类,并重点介绍了金银袋簿的基本内容以及时效性的特点。紧接着,他谈到金银袋簿的“族谱化”趋势,金银袋簿在内容扩展的同时,其体例和内容也参照族谱标准而趋于完备,并最终指出通过金银袋簿内容可以反映徽州民间祭祖秩序。
其次,曲晓红以“管窥徽州宗族对教育的影响”进行主讲,首先,曲晓红认为宗族为教育提供物质支持,具体体现在兴办族学、对族内贫寒子弟救济、抚恤与资助等举措方面。其次,曲晓红指出介绍了山西地区的教育观念“山右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最后曲晓红将山西与徽州对于教育观念进行了深入对比。
最后,张小健进行主讲,题目为“明季权臣秉政与制词书写中的政治博弈”,首先,他介绍了明代邸报作为中央政府传知朝政的文书抄本,其报闻机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严密的组织程序,但囿于政局的变动和政务运作方式的改进,处于邸报报闻环节上的官方文书运行程序也时有调整,且受到当权者的多方掣肘。其次,他对官方文书的收集与分析机制和明中后期邸报报闻程序的调整进行了论述。最后,他指出明初统治阶层通过一系列的机构设置,建构了一套符合集权政治需求的舆论传播渠道,并采取一系列的监督和调控措施来引导公共舆论的传播,从而在初期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缓解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在点评环节,刘道胜针对汪奔的主讲内容提出问题:“袋簿是烧掉的还是留下的?为什么是清代之后才有?”朱小阳肯定了汪奔围绕一手史料以及紧跟时代背景关系的研究方法,但是要进一步明晰史料来源,解释袋簿在徽州是怎么兴起与发展的?刘道胜则鼓励曲晓红要深入挖掘徽州宗族对教育的影响以及特色。针对张小健的主题,刘道胜强调要在明代政治生态的背景下进行考量,探究邸报在运行过程中,对于君臣博弈等方面发生了什么作用等,随后与会其他师生围绕本次主讲议题展开热烈讨论。沙龙最后,刘道胜为本次主讲的三位博士生颁发主讲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