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第二届“地域徽州:经济•文化•社会”研究生暑期班顺利开班

编辑:李检舟 发布时间:2016-09-06 浏览次数:

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徽文化交流和深化徽文化研究的需要,由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主办,历史与社会学院和校高端科研平台“中国区域文化研究院”承办的安徽师范大学第二届 “地域徽州:经济·文化·社会”研究生暑期班于2016年7月19日顺利开班。参加本届暑期班学习的三十多名学员,分别来自成均馆大学(韩国)、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城市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河北大学、安徽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暑期班包括学术报告、主题交流和实践考察等环节。

7月19日上午8点半,在校敬文图书馆一楼报告厅举行开班仪式,校研究生院院长胡传志教授、历史与社会学院院长徐彬教授等出席,开班仪式由历史与社会学院副院长刘道胜教授主持。胡传志院长在致辞中,对暑期班学员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并提出:做“徽学”需要有“朋友圈”,各位学员应该借此机会培养感情、加深交流;希望各位研究生能利用暑期班这一契机多对话、多思考,增强暑期班的学术性;并提醒大家在暑期班的考察中注意人身安全。徐彬院长在致辞中介绍了历史与社会学院的办学历史和办学特色,并重点介绍了徽学研究领域学术发展情况。

    在7月19—22日的学术报告和主题交流阶段,先后安排了8场专家讲座,其中,特邀的国内著名专家有: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的王振忠教授、厦门大学历史系郑振满教授以及安徽大学历史系周晓光教授。他们分别以《徽州文书与明清史研究》、《民间文献的社会解读》以及《新安理学与徽州社会》为题与学员们进行对话和交流。

郑振满教授首先指出,民间文献是指在民间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文献资料,主要类型包括族谱、碑刻、契约文书、礼仪文书、诉讼文书、账本、日记、书信、唱本、剧本、日用杂书等,并认为地方志资料属予官方资料,不属于民间文献。郑振满教授主要从民间文献与“历史记忆”、民间文献与“文字下乡”、民间文献与“文化权力”等三个方面深入浅出地阐述民间文献对社会文化史研究的作用与意义。郑振满教授认为,民间历史文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载体,发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必须立足于民间历史文献的收集与研究,我们需要从老百姓的角度去思考中国的历史发生了什么。民间文献是被老百姓选择下来并使其合法的文本,因此需要解释民间文献作为文本背后的国家制度与民众社会生活的互动。

王振忠教授数十年如一日从事徽州特色文献和文书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成果纷呈。王振忠教授为学员们细致入微的讲述了徽州文书的历史情况与当今保存现状,梳理了基于徽州文书而进行的研究情况,使得学员们对徽州文书有了一个客观又充分的了解。在学术报告中,王振忠教授还为大家推荐了一本关于清水江文书的著作:《木材之流动——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区的市场、权力》。报告中王振忠教授旁征博引,视野开阔、思维严谨,观点新颖,为大家呈现了一场思想和学术上的盛宴。

周晓光教授从“程朱阙里,东南邹鲁”说起,从背景入手分析了新安理学兴起的原因,分南宋、元、明以及清前期四个阶段讲述了新安理学的流变,进而深入分析了新安理学长期兴盛原因,最后对新安理学对徽州社会的影响进行了讲解,并希望大家在徽学研究的过程中不要忽视新安理学的影响。周晓光教授的报告由浅入深,既有诸如徽州行政区划设置的介绍这般兼顾其他区域研究学者的基础性介绍又有结合相关方志、文书以及家谱资料所进行的深入分析研究。

另外,我校王世华教授、徐彬教授、马陵合教授、梁仁志副教授以及丁修真副教授分别作了题为:《经济与文化互动——以徽商为中心的研究》、《明清徽州家谱及其研究价值》、《制度视野下经济史的惯性机制》、《明清商人社会地位与士商关系问题的再认识——从徽商“弃儒就贾”与“贾而好儒”谈起》和《论明代徽州的科举地理》的学术报告,他们分别从徽商、徽州家谱、经济史以及科举地理等领域展开讨论,这些领域的研究代表了我校徽学研究近年来继承和发展的主要趋向,也促进学员对我校徽学研究的了解。

每一场报告重视互动性,均由专家报告、学员报告、专家点评等环节组成,旨在围绕问题,相互启发,彼此对话,增强研习效果。期间安排的学员自由研讨和交流活动,大家就专家讲座主题内容和各自关心的学术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讨,学员们兴趣盎然,交流气氛热烈,特别是围绕一些共时性的问题,很多学员之间展开的讨论尤为激烈。学员们表示,连续不断的学术交流活动,使得他们开拓了视野,收获了新知,增进了理解,受益匪浅。

7月22日,刘道胜副院长对本次暑期班的学术研讨作了简要的总结。他认为,徽州历史文化具有普遍性和区域性,迄今各种遗存丰富,特别是丰富的民间文献为全国其他区域罕与能比,提供了徽学研究良好的文献环境,为不同追求、不同风格、不同学科的学者从事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希望藉助暑期班,推进徽州历史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安徽师范大学作为徽学研究之一重要中心,将一如既往地关注徽学研究,并在人才培养上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7月23日—25日,暑期班进入实地考察阶段。学员们在郑振满教授及徽州文化博物馆陈琦馆长的带领下于23日上午参观考察徽州文化博物馆,23日下午,考察徽州西溪南古村,该村在明代后期进入全盛时代,科举蝉联,商业繁荣,尤其是大盐商吴养春时期,将吴氏商业推向顶峰。24日上午,考察重走祁门榉根岭古道,该古道位于祁门西乡上箬溪村王寒谷,于明嘉靖年间在此建亭施茶,供行人休憩之用,万历时始建圆通庵,此后陈、汪等大姓也积极参与该古道的修建完善过程;24日下午考察桃源古村落,该村为陈姓聚居之地,明清时期科第发达,商业兴盛,文化繁荣,尤其是近代,陈世英等制作红茶,创立忠兴昌茶号,成为祁红的重要发源地;25日,考察休宁浙岭古道,有继志亭、吴楚分源碑、婆婆冢等标志性建筑。这些古道、古村落在本次学术研讨中多有涉及,针对性强,效果明显。学员们通过走进历史现场,亲身触摸徽州的历史记忆,与专家的报告内容相结合,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通过实地考察,广大学员对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有了切身的体会。

本届研究生暑期班是我校举办的第二届徽学班,在为期一周的研习中,研究生院和历史与社会学院精心组织,悉心安排,确保了本次暑期班各项活动顺利进行,取得预期效果。研究生暑期班为我校研究生扩大对外交流,加强学术联系探索了新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 189 号邮编:241002电话:(0553)5910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