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啟斌,男,中共党员,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
做学术应有浓厚的研究兴趣
“兴趣是因思想的集中而燃烧起来的”。胡啟斌同学从小的志向就是做研究,虽然那时的他对科学研究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但他早已将此作为未来职业生涯的选择,怀着崇高的自豪感而立下鸿志。他在学术起步的硕士和博士阶段认真地投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中,在此过程中,他发现了自己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兴趣。该研究兴趣和他本科阶段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密不可分,这成为他继续在学术之路中一以贯之的方向。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叙述自己在政治经济学领域进行研究的经过,“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胡啟斌同学认为,做学术理应是建立兴趣,然后全身心投入,不能心急,不容焦躁。因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一点调皮都是不行的。”胡啟斌同学把学术探索作为一种生活态度,每天早上起来洗漱用餐后便坐在电脑桌前码字,一直坚持到晚上,周六周日同样如此。同时,他强调做学术的方式方法应当依循个人的性格、兴趣和能力来选择,应抱有“做生活上的学术,享受学术中的生活”的态度,学会领悟学术本身的价值,感受学术本身的乐趣。

做学术应当跳出“书斋里的学问”
做学术会经历很多煎熬和挫折,最常遇到的大概就是“结果与预期不符”。而光靠自己一个人的努力,闷头苦干,是很难取得进步。胡啟斌同学提到导师指导、学术平台利用、师友交流和亲人支持在研究上的重要性。提到自己的导师,胡啟斌同学说:“在导师的影响下,我懂得做学术要有一颗谦逊之心,不论是读书还是写作,容不得半点马虎。读书不能光读书,要学会动笔做批注;写作也不能想当然,需要多推敲”。导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不仅是学术路上的引路人,更像是生活中的家人,稍有懈怠之时总能为他敲响警钟。他认为定期向导师汇报工作进展,既能保持自己的写作状态,练好笔杆子,又能在批评中获得更多灵感和愉悦。胡啟斌同学提到专业授课老师对自己的知识体系构建有极大的启发。多花时间和各学科老师、学友们讨论“什么是好的研究”,“什么是重要的问题”,这些思考能够拓宽理论视野,时常碰撞出思维火花。与此同时,他认为家人和爱人的精神支持是加紧自己安然跨越各种学术难关的关键动力。做学术如同进行一场无形的马拉松,在这个过程中,身体健康才能适应高强度的科研学习。他认为要坚持张弛有度,劳逸结合,合理调整健身时间,保持充分的睡眠,才能保障高质量的学习效率。

做学术应找准写作和投稿的方法
在近6年的学术生涯里,胡啟斌同学形成共计百万余字的读书笔记,完成30余篇小论文的撰写。目前在国内核心期刊和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包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论文1篇,这些成果积累是在经历无数次拒稿、重大修改和再投稿中完成的。他总结出,撰写论文一开始就要确定适合自己的选题,可以经常浏览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的文章,浏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理论版文章,浏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网站、马克思主义研究网,关注国家社科基金选题内容,参与高质量的学术研讨会,善于利用图书馆资源,这些对于及时把握学术前沿问题极为重要,有利于找到有价值的选题。
明确选题之后,要弄清研究价值,总结创新点,构思基本思路,然后精准选择与研究方向相关的学术期刊。不同年份的期刊会有重点选题方向,若同一阶段出现较多同类文章,即便写得较好,仍会存在退稿的风险。在写作过程中,尤其要重视摘要、关键词的写法,这就好比是门面。这两个部分若写得不出彩,那么,面临拒稿的风险也会变大。归结起来,他的建议是,要关注期刊用稿方向,多了解期刊刊发论文的板块和特点。基于此,一方面不要盲目跟风,一味追求热点,忽略个人的知识储备。应当脚踏实地读经典、读文章,通过撰写文献综述,及时总结学术界尚未深入研究的具体问题,选择较为新颖的研究角度,搭建合理的研究结构,运用合适的研究方法进行文章撰写和投稿。另一方面,在基础理论掌握较为扎实的基础上,精准把握和分析学术研究热点,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作为研究起点,再将其跟导师交流,斟酌研究选题的可行性,然后再收集相关材料去撰写和投稿,这样或许能够提高用稿率。

做学术应坚定自己的学术理想
“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博士生,胡啟斌同学坚定科研报国的决心。他提及,“应当紧跟党中央和国家的重大部署,关注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结合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学术素养,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贡献自己全部的热量”。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主要关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现实问题,具体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流通体系建设展开研究。关于这一研究方向,同类硕博论文还没有,文献收集的难度较大,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追求自己的学术理想,立志要克服万难,把这件事做好!正如马克思一生纵使颠沛流离、贫病交加,他仍是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为劳动人民解放的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这就是我们青年人最优秀的榜样!“个人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这是胡啟斌同学一贯坚持的准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把自己和社会关系看作是在研究方向上的反映。未来,胡啟斌同学在学术道路上会秉持初心、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全部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