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风采

院系风采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院系风采 -> 正文

研究生学术活动月“大先生”讲堂-历史学院-“追寻传统中国的现代性——宋元变革论的学术史阐释”报告会

编辑:吕永鑫 预审:童华卿 终审:童华卿 发布时间:2025-04-07 浏览次数:

本网讯(文/王怡欣 图/姜礼范)3月27日上午,历史学院邀请日本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执教于早稻田大学的王瑞来教授做客“大先生”讲堂暨知远论坛第223讲,于花津校区文典楼B108报告厅作了题为“追寻传统中国的‘现代性’——宋元变革论的学术史阐释”的学术报告。本次讲座由张振国教授主持,学院80余名师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王瑞来教授以“中国是如何走入近代,走到今天的?”的问题导入,并通过宋元变革论对此问题做出解答。关于传统中国的历史分期,中国何时开始转向近世,学术界主要分为“唐宋变革论”和“宋元变革论”两大主流观点。他首先讲述了唐宋变革论和宋元变革论的范围界定。王教授认为,唐宋变革论是指自中唐开始的时代变化,开始于中唐,贯穿于北宋,但无法涵盖南宋以后的时期。而宋元变革论是指自南宋开始,至终元之世的长时段时代变化。并且宋元变革论在入明之后继续广泛而深入地发展,直至永乐帝迁都北京,江南文化借助政治力而北上,才基本为宋元变革论打上了终止符。这两种论述都是对中国历史发展主流线索的概括式的观察,两论交集于宋,具有不可切割的连续性。宋元变革论相较于唐宋变革论更注重地方、社会脉动、乡绅主导的自治。王瑞来认为,从南宋开始,中国历史展开了告别中古时代的新变局,这一变局一直引导中国走出近世,走向近代,宋元变革论致力于解释这一变局。

接着,王瑞来教授做了关于中国传统社会历史分期的学术史回顾。他介绍了日本学者、明人陈邦瞻、近代中国学人等人对中国历史分期的看法,同时展示了国际性的学术循环、日本学界的新动向和对既有学说的补充和实证等内容。

之后,王教授提到,如今学术界对宋元变革论的研究更加深入了,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两宋之际转型”说与“宋、元、明过渡”说。他阐释并辨析了两说。他首先介绍了刘子健先生的“两宋之际转型”说,受该学说启发,后来史乐民等学者提出了“宋、元、明过渡说”。王教授详细地介绍了前后二者的概念内涵,并提出了对于这两种学说的肯定和异议,还强调这两种学说都超越了唐宋变革论。他最后用一句话说明宋元变革属于跟唐宋变革接续着的另一个时段的社会转型。

讲座即将进入尾声时,王教授以追寻传统中国的“现代性”为主题,认为士大夫政治为宋元变革论做出了铺垫,点明了士大夫对于中国社会的重要性,介绍了士大夫、乡绅、科举制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最后重申宋元变革论的目标与意义,指出其有利于填补唐宋变革和明清社会之间的研究断层,而这一宏大的议题,需要众多学者众多领域的不断研究方能充实。

在互动环节,与会学生踊跃提问,问题聚焦于“宋元变革论的重要作用”和“士绅阶层与前代的联系”等方面。王瑞来教授根据自身研究经验,毫无保留地对上述问题给予了解答。张振国教授也从自身研究出发,通过微观和宏观、时间和空间、时政和理论性、学术和文治四个并重来说明其对王瑞来教授宋元变革论的研究的理解,高度地概括总结了本次讲座。

张振国教授对王瑞来教授的莅临表示感谢,并为本次讲座作了总结发言,鼓励学生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脚踏实地寻找问题,登高望远拓展思维,撰写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的文章。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相信我院学子会以更加高昂的学术热情,更加扎实的理论方法投身于学习研究。

王瑞来,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历史学博士。现为日本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并执教于早稻田大学,国内担任河南大学讲座教授、四川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等,研究方向为以宋代为主的历史学与文献学。自1979年发表第一篇论文始,40多年来单独出版有《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宋代の皇帝權力と士大夫政治》等31种中、日文版研究和古籍整理著作,刊发论文300余篇。主要单篇论文,2015年分别以《近世中国:从唐宋变革到宋元变革》《知人论世:宋代人物考述》《天地间气:范仲淹研究》《文献可征:宋代史籍丛考》《仇雠相对:版本校勘学述论》为题,总名为5卷《王瑞来学术文丛》出版。近著有《士人走向民间一一宋元变革 与社会转型》。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 189 号邮编:241002电话:(0553)5910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