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风采

院系风采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院系风采 -> 正文

研究生学术活动月“大先生”讲堂-历史学院-“科举的宋代转折及其历史意义”报告会

编辑:吕永鑫 预审:童华卿 终审:童华卿 发布时间:2025-04-07 浏览次数:

本网讯历史学院 文/陈睿峻)3月27日下午,历史学院邀请日本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河南大学讲座教授、四川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王瑞来做客“大先生”讲堂暨知远论坛第224讲,王瑞来教授在花津校区文典楼B108报告厅作了题为《科举的宋代转折及其历史意义》的学术报告。本次讲座由历史学院副院长丁修真主持,多名师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王瑞来教授指出,在科举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宋代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这一转折不仅改变了宋代的政治生态,对于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认为科举在宋代的转折发生在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这种转折表现为科举规模的扩大和变化、科举制度的严密化以及新型士大夫政治在宋代的确立。科举在宋代发生转折既是宋初巩固政权的内在需要,又是对宋代“崇文抑武”基本政策的延续,更是对五代以来“崇文”潜流的呼应。

在讨论到宋代科举转折的历史意义时,王瑞来教授提出,宋代科举转折有着政治生态转型、文化与社会革新、宋元社会转型和跨时代与跨地域影响四个方面的意义。就政治生态而言,士大夫政治取代贵族政治,“道理最大”的道统高于政统格局形成;就文化与社会生态而言,科举在宋代的转折有着推动儒学理学化转型和文化普及的作用;就宋元社会转型而言,它推动了士人走向民间,推动经济重心南移的同时促使中国社会由近世向近代变革;就跨时代与跨地域影响而言,它奠定了千年文官制度的基础,并使儒学成为东亚文化圈的共同精神纽带。

在讲座的最后,王瑞来教授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宋代科举的转折不仅是技术性改革,更是中国历史走向近世的关键催化剂。它通过重塑政治权力结构、推动文化转型、扩大社会参与,深刻影响了中国乃至东亚的文明进程,其遗产至今仍具启示意义。

在交流环节,与会师生积极提问,问题主要集中在对青年学者的建议、崇文潜流在武人政治下如何延续、南宋权相历史书写脸谱化等方面。王瑞来教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解答,并与参会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最后,丁修真副院长对王瑞来教授的莅临表示感谢,并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他充分肯定了王瑞来教授提出的“匠人-艺术家”理论,建议在座的青年学生们既要有着匠人式的基本功,又要有着艺术家式的理论与方法;既要脚踏实地,着眼具体问题,又要视野广阔,站在更高维度上做学术;他勉励青年学生多思考、多动笔,努力形成自己的“研究主线”;高度评价本次讲座是一场学术的盛宴。

王瑞来,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历史学博士。现为日本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并执教于早稻田大学,国内担任河南大学讲座教授、四川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等,研究方向为以宋代为主的历史学与文献学。自1979年发表第一篇论文始,40多年来单独出版有《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宋代の皇帝權力と士大夫政治》等31种中、日文版研究和古籍整理著作,刊发论文300余篇。主要单篇论文,2015年分别以《近世中国:从唐宋变革到宋元变革》《知人论世:宋代人物考述》《天地间气:范仲淹研究》《文献可征:宋代史籍丛考》《仇雠相对:版本校勘学述论》为题,总名为5卷《王瑞来学术文丛》出版。近著有《士人走向民间——宋元变革与社会转型》。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 189 号邮编:241002电话:(0553)5910591